很多購房者在購買房子的時候,會問到房屋的公攤大概是多少。但當開發商說的公攤面積和簽合同時寫出的公攤面積不一致時,就會出現矛盾。
近日,李先生在年初購買了一套133平的房子,開發商當時說的公攤面積大概是23平左右。但今天去簽合同時,發現合同范本上給出的公攤面積是33平,相差10平。但房屋面積怎么測量?公攤面積如何計算?對于消費者來說都是一頭霧水。由于售房合同對公攤面積約定不明確,購房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地位,所以由公攤面積引起的質疑頗多,糾紛不斷。
購房者
在房地產市場處于賣方市場的情況下,許多開發商在出售房屋時,只與購房者草簽合同,對公攤面積部分約定不明,購房者處于不知情的狀態。一位購房者告訴記者,從簽訂購房合同到交房子再到拿到合法的房產證需要很漫長的過程,等拿到房產證時,開發商在上面填多少就是多少,購房者只能糊里糊涂地被迫接受。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商品房面積的測量需由具有測繪資質的單位承擔,購房者普遍認為測繪單位是受開發商的委托,他們和開發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購房者懷疑測繪結果的公正性和真實性,大家認為所謂的公攤面積全由開發商說了算。
開發商
商品房的建筑面積、公攤面積并非開發商說了算,而是由房地產管理部門委托有專業資質的測繪公司根據建筑設計圖紙說明和經過實地勘查測繪出來的準確數據,它是通過官方審核認可的。因此,公攤面積的比例并不是由開發商決定的,而是部門依據房屋的建筑設計測算的。
總結
國家對公攤面積的具體比例沒有明確規定,房屋的公攤面積是根據房屋的所在位置,樓宇的基本情況、公共配套設施的設置而定的,不同位置、不同房屋的公攤系數是不同的。房屋公攤面積的大小,取決于房屋建筑的規劃設計以及房屋的配套設施。一般說來,普通的板式樓,公共設施少,公攤面積就少,而高層建筑因為公共設施多,相應的公攤面積就大。
由于公攤面積沒有嚴格的標準和數據限制,所以公攤面積一直是開發商和購房者矛盾的焦點。開發商應該將公攤面積的計算方式和分攤依據公開、透明地告知購房人,讓購房人做到心中有數,明白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