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諸葛找房
昨日(6月17日)四川宜賓長寧縣發(fā)生六級地震,此次地震預警做到了提前61秒向成都預警,提前10秒向宜賓預警,為居民逃生或躲藏贏得寶貴時間,總之,地震要來,越早知道就越安全。世事難料,今天我們來談兩個地震相關的話題,一是地震來臨時,住在高層住宅和低層住宅的居民,哪個更安全,如何能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二是如果發(fā)生地震,貸款買的房子塌了,房子已經(jīng)不存在的情況下,房貸還要繼續(xù)還嗎?
一般的,不論地震多少級,危害性都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內(nèi)”的,也就是說越往上,越靠近外墻受地震危害越大。有人認為低樓層更安全,因為“鞭稍效應”,上部的建筑物對地震感覺最明顯,是最先受到破壞的部位。雖說高樓層建筑牢固、抗震性強,但這是遇到小地震的情況,只要保護好自己不被重物砸到撞倒,基本都能躲過去,但如果是大地震,明顯高層就很不安全了,不管怎樣都是上面先倒,低樓層起碼還可以迅速跑到寬敞的地面上。
也有人認為破壞最嚴重的在底層,因為“鞭端效應”,越靠外面所產(chǎn)生的慣性越大,所以越靠近建筑物外墻受損害就越大。高層樓房受到地震作用后,最大剪力、最大彎矩都產(chǎn)生在底層,就實際破壞性來講,大多數(shù)高樓受到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方在底層。
專家認為,如果一棟高15層的住宅遇到8級地震,大樓危險順序是1-15層從高到低分布,即1樓危險性最大,15層危險性最小,如果還有-1和-2層,那么這兩個樓層危險性還應排在15層之后。當然,如果遇到10級地震,已經(jīng)超出我們的建筑抗震設計最高上限,那么結果顯然是“天翻地覆”,大樓必倒無疑。那么,此時只有跑得最快的最安全,從時間上來講,只有一樓最安全。
如果住在高樓層的你遭遇地震怎么辦?能跑當然盡力跑,有人說“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是不對的,哪怕是白跑一趟也要跑。要么第一時間一定是開門跑去步行樓梯間,不要坐電梯!要么跑到承重墻的墻角,呆在空間小的角落,防止被重物掉落砸到。
買房時與開發(fā)商簽訂的合同中會有一句“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可以部分免責”,地震既然屬于不可抗力,那么地震把房子震沒了,買房的貸款是不是可以不用還了?當然不能夠。表面上是開發(fā)商與購房者簽約,但債權債務關系卻是購房者與銀行的,因為房子作為抵押物,是購房者向銀行借款的擔保,一旦還不上錢,會造成逾期,銀行有權對房產(chǎn)進行處理。其實想一想,如果你朋友管你借10萬塊,借條打好了,轉(zhuǎn)身他說錢被偷了,這10萬他沒有花,那么就可以不還給你了嗎?
當然,地震是非常時期的特殊狀況,法理不外乎人情,考慮到受災地區(qū)的特殊情況,相關單位會給予合理處理,比如不罰息、不催收,對于損失過大無償還能力的群眾,經(jīng)核實也可能會做核銷處理。
如果是“房在人沒”的情況,且房子無人繼承,銀行會做壞賬處理并收回房屋,如果有繼承人,則由繼承人繼續(xù)還房貸;如果是“房毀人沒”的情況,那么銀行只能自認倒霉做核銷處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