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鶴崗房子白菜價的消息震驚了不少人,花5.8萬就能買到一套77平方米的兩室一廳,算下來每平米連1000元都不到,這個事實賺足了人們眼球,要知道在大城市1000元可能都不夠買一件衣服的,但在鶴崗卻能購買房子的一平米空間,所以不少懷著好奇、探究或者真心想買房的人紛紛踏上“征程”,入手了鶴崗的房子。
但時至今日,一些情況卻差強人意。
許某去年11月的時候在鶴崗花3萬買了一套47平方米的一室一廳,有人曾問過他“為什么跑那么遠買房”,從他的回答能看出,買房的目的真的是純粹為了居住,因為他直接回答“因為窮,錢不夠”,他買不起拉薩和老家洪湖的房子。但如今,這套剛需住房被他以2.2萬元的價格轉手了。
雖然買進賣出的差價不大,但也符合賠錢甩賣了。追其賣房原因,是因為這次疫情的來臨,打工的店停業,找工作也比較難,最終因為沒錢,生活所迫下選擇把房子賣了。
這樣的買房經歷其實也是在給其它購房者提醒,要知道,眼下的樓市已經不是原來模樣,尤其接下來的房產市場,并不是什么房子都值得買,所以未來五年想要買房的人,提前握好這三個錦囊,看完后再下結論。
錦囊一:接下來手里有錢比手里有房靠譜!
很多事情都是一個輪回走向,曾經人們以存款多為榮,然后發展到房本越多越能成為炫耀的資本,現在幾乎又走回了手里有錢才是王道的時段,因為房子的性質變了。
樓市發展這些年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正好碰上經濟要快速發展,正好碰上加杠桿的好時機,正好碰上人們購房需求旺盛,正好碰上土地資源充沛,所以這些因素碰撞下,樓市怎么可能不會快速發展,但眼下房子已經不是稀缺資源,人們的住房需求已經呈現飽和。
1978年中國的城市人均住宅面積僅為6.7平方米、農村住宅面積僅為8.1平方米,而在2018年,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經達到了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47.3平方米。40年,5.8倍的居住面積增長,可以想象房子的建蓋速度有多驚人,樓市的飽和度可想而知。
所以樓市不可能再像曾經鼎盛時期的模樣,繼續高速發展,那么房子的增值速度也會慢下來,加之人們之前的瘋狂買房行為過度消耗了未來需求,很多人早早把子女的房子置辦好,再加上房子可作為資產傳給下一代,你覺得自己手里有再多房本,沒有需求來變現,能有什么用呢?
錦囊二:房價低的離譜的房子,越不值得買!
當整體的樓市環境已經從黃金時代走向白銀時代,過了輝煌時刻的時候,如果還能出現像3萬買到一套房子的情況,我們不該思考下原因嗎?
不管什么時候,買房一定要讓自己的房子具有變現能力,不管是自住還是投資,因為像上文中提到的購房者,他的買房初衷也是自住,但當遇到特殊情況需要資金的時候,房子依然是變現換錢的首選,所以不要去碰那些房價低的離譜的房子,這類房子沒有變現的基本能力,到頭來只能更賠錢的甩賣。
錦囊三:避開具有這些屬性的城市!
經濟發展滯緩甚至倒退:早年對資源過度依賴,而如今隨著產業升級和資源枯竭等問題,大多面臨著經濟發展滯緩甚至倒退的問題。
產業升級緩慢: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轉型所耗的時間不可估量,少則七八年,長則十來年,普通人很難耗得起。
人口流出:人口流出也意味著樓市逐漸失去承接者。
這三個錦囊看完后,購房者再重新考量下買房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