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過曾經“瘋狂”的市場,如今再看房子,人們多少都會有些落差感,筆者同事之前聊天時透露,自己家現在住的房子在曾經最高峰時,相同地段戶型的能賣到400多萬,但是現在周圍房源的掛牌價也就300萬剛出頭,前后相差100萬。雖然房子是自住的,不會賣,但總感覺虧了,心里有強大的落差感,就像自己賠了100萬的真金白銀一樣。
有這種感覺的人不在少數,就像如果你的房子是漲了100萬,業主們一定會覺得自己已經有了這100萬的資金,這種心理導向在房價快速上漲,投資屬性被無限放大的樓市黃金周期鋪墊下,愈演愈烈,所以現在人們買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大家都希望房子能升值,成為資本。
可現在的市場環境大家也都知道,已經無法同日而語,曾經的樓市盛況是買房要靠搶,排號等一晚上都不一定能排上,房子根本不愁賣,也許就在你猶豫的幾分鐘或者幾小時,已經有別人捷足先登了,而現在房子還不愁賣嗎?答案當然是愁!
加上這次黑天鵝的影響,二手房掛牌房源量呈現增長態勢,體現了業主們著急賣房的心理。新房方面,開發商降價銷售的情況也讓人懂了些什么,所以現在買房先別考慮以后會增值多少,還是考慮下怎么買房不貶值吧。
從以往經驗來看,春江水暖“商人”先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會讓他們規避風險,選擇安全又盈利的路走,看看李嘉誠,看看王健林,再看看馬云,雖然他們之前說的話都明確表示不看好房產市場的未來,但眼下樓市還要正常運營,就算一些大型房企都在尋求各種轉型的機會,但房地產依舊是不能舍棄的本業。
所以從眼下各大房企的拿地趨勢來看,我們就能發現一些預警的矛頭。
從數據可以看出,2020年一季度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土地成交規模同比分別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一線城市土地成交同比仍然呈上漲態勢。
進入2020年二季度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市場形勢轉好,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土地成交規模同比跌幅有所收窄,分別下跌0.7%和17.5%,但成交量仍然不及去年同期水平;與此同時一線城市同比漲幅繼續擴大,二季度漲幅達到107.2%。
特殊情況下,不同等級城市呈現著不同市場表現,這也直接表現了各等級城市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抗風險能力的水平,市場分化也更加顯著。
整體而言,一線城市普遍城市基本面優異,在面對“黑天鵝”事件時,開發商也普遍看好,市場信心并沒有因此降低。而尤其是一些城市基本面表現一般的三四線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較弱,開發商對其市場預期普遍不太看好。
另外過去幾年,三四線城市需求存在透支現象,預計三四線樓市將在此次疫情后內外共同作用下進入調整期。
這是從整體樓市情況來看的,總結出一句話就是,一熱,二穩,三遇冷,所以買房前考慮清楚楚。
再來看下具體城市。
從今年上半年拿地建筑面積前十城市來看,長三角城市占據五席。一方面是這些城市集中了大量人口和高知人群,購買力較強,且教育、醫療、交通等配套較為成熟。另一方面,受到本次疫情沖擊,多數房企增強了應對“黑天鵝”事件風險性的覺悟,更傾向在基本面良好、需求穩定的城市拿地。
從單宗地塊成交情況來看,上海、北京、深圳、廈門、南京等重一二線城市仍然是房企重點布局城市,并且可以看出競得高價地房企的多采取聯合拿地方式,在當前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疊加疫情影響的環境下,聯合拿地對于房企來說是一種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和減輕資金壓力的方式。
土地市場分化愈演愈烈,部分優質城市、優質地塊仍然搶奪激烈。如長三角經濟圈的上海、杭州、南京等熱點城市,近兩個月來土地市場熱度居高不下,甚至樓面價溢價率紛紛創下新高。而一些經濟基本面較差以及區位偏僻、出讓條件嚴苛的地塊則無人問津,房企拿地更加理性。
所以買房這件事,選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