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改委等七部門發布《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發展目標為,到2025年,全國新建或改擴建1000個左右體育公園,逐步形成覆蓋面廣、類型多樣、特色鮮明、普惠性強的體育公園體系。體育公園成為全民健身的全新載體、綠地系統的有機部分、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的有效途徑、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標志。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意見指出,便民利民,公平可及。以公益性為導向,以建設群眾身邊的體育公園為重點,以近距離服務全齡人口為目標,因地制宜,統籌城鄉,按照本地區群眾運動習慣布局多元健身設施,提高智慧化水平,方便城鄉居民就近就便參與體育鍛煉。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色低碳轉型,把建設體育公園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結合起來,確保人們既能盡享體育運動的無窮魅力,又能盡覽自然的生態之美,促進全民健身回歸自然。
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指揮棒”和“藥引子”作用,綜合運用多種資金渠道,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積極性。探索靈活多樣的體育公園運營管理體制機制,提高建設效率和運營活力。
意見指出,體育公園綠化用地占公園陸地面積的比例不得低于65%,確保不逾越生態保護紅線,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推進健身設施有機嵌入綠色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打造運動場景。
體育公園要與生產生活空間有機融合,不設固定頂棚、看臺,不得以建設體育場館替代體育公園,不得以體育公園的名義建設特色小鎮、變相開發房地產項目,避免體育公園場館化、房地產化、過度商業化。不鼓勵將體育綜合體命名為體育公園。
體育公園內既要有滿足中老年人群需求的健身步道、健身廣場,也要有滿足青少年需求的足球、籃球、排球等常規球類場地設施和滿足兒童需要的活動設施。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置臨時性、裝配式的冰雪、游泳設施。包含水域的體育公園可以因地制宜建設供皮劃艇、賽艇等水上運動使用的小型船艇碼頭。鼓勵配套建設智能化的淋浴、更衣、儲物等服務設施,提高群眾健身便利性。
把體育公園作為新建城區健身設施的優先形態,新建城區、郊區新城要做好體育公園的空間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輻射面大、設施完善、功能健全的體育公園,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另外,在城中村、老舊城區等區域,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前提下,充分引入市場化機制,合理盤活利用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改造的土地,改擴建體育公園。
鼓勵第三方企業化運營。對于政府投資新建的體育公園,鼓勵委托第三方運營管理,向公眾免費開放。各地可探索將現有的體育公園轉交給第三方運營,提高運營管理效率。鼓勵體育企業依法對體育公園中的足球、籃球、網球、排球、乒乓球、輪滑、冰雪等場地設施進行微利經營。
來源:觀點地產網